课程编号: 大纲执笔人:丁威
课程名称:公共心理学 大纲审批人:范庭卫
英文名称:psychology
课程学时: 54 实验学时:6
实验室名称:教育与心理综合实验室
实验课性质:非独立设课
适用专业:师范专业心理学公共课
一、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
通过教学和实验,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,初步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的写法,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,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,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。
二、主要仪器设备及现有台套数
基础心理实验室
棒触迷宫5台
似动装置5台
三、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
序号 | 实验项目名称 | 目的要求 | 学时分配 | 实验类型 | 每组人数 | 必开、选开 | |
1 | 棒触迷宫 | 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| 3 | 基础性实验 | 6 | 必开 | |
2 | 似动现象 | 学习似动现象的研究方法,掌握似动现象的基本规律,分析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| 3 | 基础性实验 | 6 | 必开 | |
四、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
实验一:棒触迷宫
实验内容:
1.三人一组,被试闭上双眼,用小棒走迷津(实验前被试勿看迷津,也勿用手触摸迷津)。主试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,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。
2.主试对被试的指导语如下: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,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,中间不要停顿,要积极运用动觉,记忆和思维,争取早些学会。
3.主试“开始”命令发出后,被试用小棒走动,小棒离开起点后,仪器自动计时。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,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出错一次,计数器自动记录。当被试的小棒达到迷津终点,仪器发出长鸣。
4.被试做下一次准备。学习遍数因被试而异,均以连续三次不出错为学会的标准。
5.若被试在学习过程内感到疲劳,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。
实验要求:
1.将每次走迷津的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列成表格(见下页)
2. 按时间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画出练习曲线。
讨论:
1.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,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所用的自变量提出操作上的定义?
2.本实验用什么做因变量的指标?它的作用是什么?
3.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,分析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。
4.让被试口头报告,他是依据什么线索(言语、表象、动作)完成练习的。总结迷津学习的效果方法。
5.分析迷津学习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。
实验二:实验项目名称:似动现象
实验内容:
1.按要求接好实验仪器电路。
2.被试熟悉试实验条件。被试坐在似动现象呈现器前约2m的地方,眼睛注视着似动现象呈现器上的小灯。实验要求被试报告,观察到的两个光点是同时出现的呢,还是相继出现的,或者移动。重复多次,这个步骤主要是要求被试掌握似动现象的标准,以便开始正式实验。
3.实验者事先安排好两个亮点呈现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,列成实验顺序表。一方面如规定几种两点间的空间距离(cm);另一方面规定,以下几种时间间隔(ms);50、100、150、200、250、300、350、400。每种时空条件要做4次,各刺激要随机呈现。
4.正式实验开始后,按照已排好的顺序用上述方法进行实验,每48次作为一个单元系列,完成单元系列休息3分钟。将实验结果记录下表。
5.每一单元系列开始前,实验者调整好两光亮点的空间距离,再按不同的时间间隔呈现刺激。
6.做完上述实验后,要求被试回答是否已掌握了辨别似动现象的标准。
实验要求:
1、将所得结果分别统计为“同时”、“先后”、“似动”三种情况,计算“时间”、“先后”、“似动”三种情况出现的百分比;
2、整理和计算出不同空间距离条件下阈值的范围,其中明确从观察到“同时”到“似动”为下限,而从“似动”到“先后”为上限;
3、整理和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条件的似动阈值(ms)的范围;
4、分别作出同一被试在不同情况下所得的结果,以及不同被试结果的比较表。要求画出在各种时空条件下似动现象出现的次数的曲线图。
讨论:
1、根据实验结果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;
2、分析似动现象产生的个体差异;
3、实验结果与经典实验结果有何差异?这种差异如何从实验上分析?
4、试述似动现象在实践中的意义。
实验项目名称:短时记忆
实验内容:
1.按使用方法1、2、3,完成实验前准备。
2.实验指导语;这是个记忆实验。请你注意前面的大数码显示屏,当你按“回车”键后,将会连续出现一组数字。你的任务是记住这组数字,等回答灯亮或蜂呜器短响,你要按原呈现的顺序,按键回答。答对了回答灯熄,答错了蜂呜器短响,以示警告。回答完再按“回车”键,再次呈现下一组数字。如此循环直至蜂呜器长响,以示结束。希望你集中注意力、采取最佳的方法来识记呈现的各系列数字,以尽量能作出准确的应答。
3.被试明确指导语后,即可测试。
4.直到蜂呜器长响时,主试按“仃蜂鸣”键,改变显示键状态,记录测试成绩。
5.记录完毕,按“复位”键,为再次测试准备。
实验要求
1、计算数字记忆广度,方法如下:以3遍正确回忆的最长系列的数字为基数,再将其他未通过的系列的长度按1/3或2/3加在基数之上,将其和作为记忆广度。例如:3次全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位数为7位,基数是7。如果8位数字3次中能通过一次,而9位能通过2次,10位以后都1次都未过,那记忆广度=7+1/3+2/3=8。
2,被试畅谈自己在识记中所采取的策略、方法。
3,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被试的数字记忆广度,和所用策略的关系。
讨论:
1、数字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和被试所用的策略有何关系。
2、一个人的记忆广度和保持量能作为他记忆能力的指标吗?
五、考核方式
1、实验报告:写一份实验报告。
2、考核方式
(1) 实验课的考核方式:笔试
(2) 实验课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%。
六、实验教材、参考书
1、教材:吴荣先 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出版社
2、参考书:杨治良:《实验心理学》,浙江教育出版社,1998年。
杨治良:《实验心理学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0年。
朱滢:《实验心理学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年。
郭秀艳:《实验心理学》,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4年。
